城镇化与经济增长

2014-10-31 11:00:42BY:guoyan
【字体: 打印

从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了6倍,然而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近60倍,城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趋势。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2年中国城市率已经达到52.6%。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80.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与我们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0.6%。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如存在大量“半城镇化”人口、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二元结构”开始出现等。这预示着中国的城镇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分析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并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预计从现在起到2030年,我国将有3亿~5亿农村人口成为“城里人”。我国城镇化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研究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如何应对这一任务和抓住这一机遇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然后设计了城镇化发展前景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最后基于模型的模拟结果定量分析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出现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革命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进而使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城市作为人口的聚集地,恰好契合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发展。因此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镇化从生产角度来看是一种要素的重新组织的方式。而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则是一种消费方式的变革。下面分别从生产/供给、消费两方面梳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一)从供给的角度看,城镇化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生产率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供给角度来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城市聚集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以及城市聚集促进了要素(劳动力、土地等)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

①城市的集聚效应会提高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在空间布局的节点,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的集聚使得要素投入密度增加,从而提高生产率。集聚效应可以为处于城市的企业带来以下好处:第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了成本优势。企业在城市内的相互邻近,或者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共同的交易市场与采购中心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与销售成本;集群企业的邻近使得信息的搜寻与获得更加迅速,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由于企业的集聚带来了劳动力的集聚,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同时,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邻近内生的信誉机制,减少了风险并增加了服务。最重要的是,由于知识的外溢效应,核心技术与知识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产品的创新等。第二,促进了分工与合作。新的贸易理论认为,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主要取决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城市内集聚,能够更好地发现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有利于区域竞争/品牌优势的形成。产业相关性、相邻区域及集聚的企业形成网状组织有利于企业的集聚,这种集聚和分工的深化有利于城市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自身品牌优势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的聚集。(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2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6.4xV1u2&id=18442757561&rn=e9a6feddbae6148ab24c5cdbeaad1df9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