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倒挂地区的社会管理

2014-10-31 11:11:53BY:guoyan
【字体: 打印

人口倒挂,即外来人口大大多于本地人口。人口倒挂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特有现象。从全国来看,人口倒挂镇(村)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郊区普遍存在,是城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如广东省现有“人口倒挂村”1708个,涉及流动人口1584.3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57.1%;“同乡村”294个,涉及流动人口243.4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8%。

人口倒挂地区不同于一般的城镇或者流动人口聚集区,在当前二元结构体制没有根本突破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容易积聚并酿成群体性事件。如果说流动人口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点人群,这些人口倒挂镇(村)就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地区。特别是一些人口严重倒挂镇(村)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地区,是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深入研究流动人口与流动地社会经济的融合,特别是人口倒挂地区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对从源头上控制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管理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对广州增城市、安徽安庆市和铜陵市、山东德州市做了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了解了2011年广州增城“6·11”事件和浙江湖州织里“10·26”事件的经过。课题组还与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管理司联合召开了湖北武汉、江苏苏州、上海松江、陕西西安等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座谈会,与地方主管部门一起讨论流动人口集聚地区的社会管理问题。

在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管理司的支持下,课题组通过该司的全国流动人口调查系统,选择了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青岛市和德州市共7个城市的21个人口倒挂区(县)作为调查样本,对5557户家庭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获得公共服务的状况和质量,调查流动人口诉求以及在流入地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样本分布情况是:北京市360份,德州市40份,广州市1040份,湖州市320份,青岛市1557份,上海市1000份,苏州市1240份。问卷调查结果为课题分析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

一、人口倒挂地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2年的调查,并结合其他调查结果来看,人口倒挂地区流动人口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总体特征

倒挂地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流动跨度大,流动频率高,举家迁徙比重高。其中,农村户籍人口占总调查人口的84.2%。“80后”和“70后”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分别占42.4%和32.9%。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2.1%;高中文化程度占15.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2%。跨省流动占65.2%,省内跨市流动站30.8%,市内跨县流动仅占4%。但人员流动距离与居住时间呈反向关联,即流动距离越远则流动人员在现居地居住时间越短,跨省流动人口中在现居地居住不足1年的占31%,市内跨县流动人口中有44.5%在现居地居住1~4年,居住满5年的占18.6%。60.5%的“90后”流动人口在调查时现居地居住时间不足1年,“80后”和“70后”在现居地居住时间不足1年的比例明显降低,分别为36.6%和20.8%,说明流动人口在青年时期处于行业选择和工作经验积累时期,工作和居住地流动频率大。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携带配偶外出的占73.4%,携带子女外出的占59.3%。(节选)

(摘自《中国智库》第3辑 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5.w4011-2880254205.23.jEdnwN&id=26784804451&rn=ab92eca058b16b4c8b6e002ec8aac5e55购买正版图书)